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
朱德那句”朱毛朱毛,没了毛,哪来朱”听着就让人震撼。一个农家子弟,师范学校毕业,居然能让这么多军事天才心甘情愿跟着他打天下。
1893年12月26日,毛泽东出生在湘潭韶山冲一个普通农家。谁能想到,这个在私塾读书、后来考进师范的孩子,会成为统帅千军万马的领袖?
1913年到1921年,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待了整整八年。这所学校不简单,走出了蔡和森、任弼时、李维汉这些革命先驱。学校讲究人格教育,注重实用,这种理念深深影响了年轻的毛泽东。
那时候的毛泽东就爱折腾。1917年暑假,他来了个”游学”,走遍大半个湖南,就为了解社会现实。这种”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劲头,培养了他后来注重实地调研的工作习惯。
师范毕业后,毛泽东确实就是个”文人”。喜欢写文章,热衷思辨,跟”打仗”压根不搭边。但历史就是这么神奇,1921年他参与建党,从此走上革命道路。
真正的转机来了。1928年4月,朱德带着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农军到了井冈山,跟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。这次会师不得了,两支队伍合在一起,朱德当军长,毛泽东当党代表。
井冈山那段日子苦得很。毛泽东这个师范生硬是在枪林弹雨中琢磨出了游击战的门道。怎么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生存?怎么把农民组织起来?这些问题书本上可没有现成答案。
当时很多人觉得这不过是”落草为寇”,结局无非被剿灭、招安,或者自生自灭。但毛泽东领导的队伍不一样,有明确的政治目标,有科学的理论指导,更有个善于学习的领导者。
从师范生到军事统帅,毛泽东这条路确实传奇。但这不是偶然,而是个人品质、时代需要和历史机遇的完美结合。
科班将领为何心服口服
任何领导要获得追随者认可都不容易,更别说让一群本来就才华横溢的军事将领心甘情愿跟着走。十大元帅对毛泽东的态度变化,说明了真正的领导魅力是怎么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。
朱德的态度最典型。张国焘想分裂红军时,朱德态度坚决:“我和毛主席这一辈子都不会分开。”他甚至说:“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,但绝对斩不断我和毛泽东同志的关系。”
这话听着肉麻,但朱德是认真的。他说:“只要毛主席在,就什么都不怕。跟着毛主席打仗,一定能胜利。”晚年时朱德更直接:“毛主席的很多做法或许并不让人满意,但是事后往往证明他是对的。”
彭德怀的转变也有意思。第一次见毛泽东,他就跟身边人说:“毛泽东同志不是个心胸狭隘的人。”彭德怀脾气暴,跟毛泽东讨论问题时经常吵架,但谁都不往心里去。
彭德怀对毛泽东的人品评价很高:“毛主席为人坦荡,他绝不是一个阴谋家,而是最忠心的无产阶级政治家。”
刘伯承的转变最戏剧化。科班出身,受过正规军事训练,开始对毛泽东这个师范生指挥军事确实有些看不上。这也正常,谁都会有这种心理。
四渡赤水彻底改变了刘伯承的看法。毛泽东指挥红军采用高度机动的运动战,把蒋介石几十万大军耍得团团转。刘伯承后来回忆,毛泽东在部署第三次渡赤水前就说:“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,就是胜利。”
1960年,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夸赞毛泽东指挥的三大战役。毛泽东却说:“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。”这不是自夸,而是对这次战役战略价值的准确判断。
四渡赤水之后,刘伯承彻底服了。他经常向毛泽东请教,毛泽东总是认真讲解。刘伯承谦虚地说:“我的成就是党和毛主席给我的,在毛主席面前,我就是个小学生。”
林彪开始也质疑毛泽东,但毛泽东没有因此针对他,反而欣赏他的军事才能,有心栽培。这种胸怀逐渐让林彪转向毛泽东。林彪说:“毛主席总是强调要靠人民、靠群众,事实证明他说的是真理。”
聂荣臻对毛泽东的认识更深刻。1992年,他办公室要挂照片,毫不犹豫选了毛主席的。聂荣臻说:“我们这一代人是跟着毛主席走过来的,如果没有毛主席,我们还不知道要在黑暗中摸索多久。”
贺龙的认可方式独特。他爱读毛泽东的文章,没见过面就直接说:“从他的文章中,我能看出来,他就是我们的领导人。”
徐向前在张国焘闹分裂时站队毛泽东,直言”红军怎么能打红军”。徐向前评价:“毛主席具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非凡的气魄。”
罗荣桓从1927年上井冈山就跟着毛泽东,两人共事一生。临终前,罗荣桓断断续续地说:“我这辈子就认准一件事,那就是跟着毛主席走。”
叶剑英能成为十大元帅,本身就很优秀,但他说:“如果没有跟着毛主席,我的一生会很平庸。”
最犀利的评价来自陈毅。陈毅跟毛泽东第一次见面就”相见恨晚”,两人武能谈兵,文能论诗。在毛泽东遭受质疑时,陈毅对别人说:“你不信润之,那只能说明你没水平。”
这话够狠的,直接把不认可毛泽东说成是能力问题。
书虫的战略眼光
都说”书中自有黄金屋”,毛泽东就是个超级”书虫”。他博览群书,把每本书都研究透了,这让他兼具了政治家的眼光和军事家的谋略。
毛泽东说:“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。”他读书简直入了迷,把读书当成生命。那句”饭可以一日不吃,觉可以一日不睡,书不可以一日不读”听着就够疯狂的。
毛泽东读书有个特点,他说:“我看这个'攻'字,是有大道理的,就是把书当敌人看,一字一句地攻读。”这种”攻书”精神让他能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武器。
他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很厉害。每读一本书都要画各种符号,竖线、横线、曲线、三角、方框、问号,在空白地方写批语。湖南一师读书时,他在《伦理学原理》这本10万字的书上用小楷写了近15000字的批注。
毛泽东的藏书量惊人。中南海个人藏书近10万册,进城后还从北京图书馆等地借了2000多种、5000多册书。这个阅读量放到现在也让人咋舌。
但毛泽东读书不是死记硬背。他说”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”,提倡”四多”:读得多、想得多、写得多、问得多。这种批判性读书让他能从古今中外典籍中汲取智慧。
有个例子很说明问题。少年毛泽东读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时发现,这些书里都是文官武将,从来没把农民当主角。他琢磨后意识到,作者就是要通过歌颂统治者来粉饰太平。
毛泽东读书范围极广。社会科学、自然科学、马列著作、西方名著、古代典籍、现代作品,哲学、经济、政治、军事、文学、历史什么都读。
他特别爱读史书。《二十四史》《资治通鉴》这些正史不用说,各种野史、稗史、历史演义甚至小人书都看。这种对历史的深度了解让他能从兴衰成败中汲取经验。
正是这种知识积累培养了毛泽东的战略眼光。他善于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跟中国实际结合,能在重大历史关头以宏阔视野、长远眼光指明方向。
战略思维在毛泽东的工作方法中占突出地位。他强调领导干部要有”战略头脑”,主要表现在两方面:全局性眼光和敏锐预见性。
井冈山时期,很多人怀疑”红旗到底打得多久”。毛泽东却充满信心,在《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》中分析了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条件,描绘了革命前景。
王震说过:“不要质疑毛主席,他比我们早看50年。”这话虽然夸张,但确实反映了毛泽东超前的战略眼光。他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,预见别人预见不到的趋势。
人格魅力征服人心
光有军事才能和知识水平还不够。真正让十大元帅心甘情愿追随的,是毛泽东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对革命的绝对忠诚。
毛泽东人格魅力的核心是大公无私。一位外国人说:“把毛泽东的著作当整体看,最突出的就是'大公无私'。”连恨他的人都得承认这点。
1920年,毛泽东回家教育弟妹:“要想到祖国的前途,民族的命运,人民的苦难,要舍小家为大家。”他把父母留下的殷实家产全部散了,房子让邻居住,家具送人用,田地赠乡亲种。
更让人敬佩的是,毛泽东为革命奉献了6位亲人的生命:爱妻、弟妹、侄儿、长子,真正的满门忠烈。古今中外有哪个国家领导人做出过这样的牺牲?
毛泽东的胸怀气度也很了不起。彭德怀脾气暴,跟他讨论时经常吵架,但谁都不往心里去。林彪开始质疑他,他不但不针对,反而欣赏林彪的军事才能。
陈毅跟毛泽东第一次见面就”相见恨晚”,两人武能谈兵,文能论诗。这种文武兼备的特质让毛泽东具备了非凡魅力。
毛泽东对革命的忠诚所有人都看得见。从年轻时立下”改造中国与世界”的志向,到井冈山艰苦岁月的坚持,再到长征路上的考验,他从没动摇过革命信念。
罗荣桓临终前说:“我这辈子就认准一件事,那就是跟着毛主席走。”叶剑英说:“如果没有跟着毛主席,我的一生会很平庸。”聂荣臻说:“如果没有毛主席,我们还不知道要在黑暗中摸索多久。”
陈毅那句”你不信润之,那只能说明你没水平”最犀利,直接把不认可毛泽东归结为能力问题。
毛泽东用人格魅力证明了一个道理:真正的领导力不是靠权力强制,而是靠人格感召;真正的威望不是靠地位获得,而是靠品格赢得。
你觉得一个真正的领导者最需要具备什么品质?现在还有人能像毛主席那样让这么多能人心甘情愿追随吗?
658金融网配资-配资平台查询官网-查配资炒股-战略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